各地城市、各種品牌的電梯奪命傷人事故頻發,刺痛著公眾的神經。記者調查發現,電梯行業從制造、安裝、使用、維修、監管等一系列環節均存在漏洞,電梯運行已成為城市公共安全的新隱患。
北京地鐵4號線電梯事故處理剛剛結束,讓公眾稍微松了一口氣,然而,蕭山“報廢電梯重新上崗”的新聞又緊接著閃亮登場,普通老百姓難免對這一影響到公共安全的電梯行業,產生憂憤和不安。
有數據顯示,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,制造質量占16%,安裝占24%,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%,這恰如電梯行業流行的一句婦孺皆知的話,“三分憑產品,七分靠維保”。國家在維護保養電梯方面,更是早就出臺了詳細的公共政策。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》三十二、三十條明確規定:電梯應當至少每15天進行一次清潔、潤滑、調整和檢查;電梯等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特種設備運營使用單位,應當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。
可是,從執行來看,這項公共政策幾乎成了擺設。全國多個地方的絕大部分電梯,既不檢修,也很少保養,很多電梯沒有按照規定日期進行維修,專職安全人員的配備,更是鳳毛麟角。可以預見的是,類似問題的存在,不僅給電梯運行安全造成重大隱患,而且,一旦發生問題,發生人員重大傷亡在所難免。
國內電梯標準嚴重滯后國際標準,也是造成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。按理講,大型公共場,都應使用重載型扶梯,但是,企業在電梯生產上,卻是執行的“內外有別” 的政策。電梯生產企業,如果出口國外,就嚴格按“新歐標”標準生產,而銷往國內市場,仍然按十年前的標準生產。企業這種“看人下菜碟”生產模式,不僅沒有把國民健康放在心上,而且,也讓國內電梯生產標準遠遠落后于國外。
近年來,隨著城市發展迅猛,公共建設似乎已進入“快餐化”時代, “豆腐渣”公路,劣質橋梁,層出不窮,電梯只不過是其中較為扎眼一個符號而已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2010年評價深圳地鐵電梯事故時,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,“不合理工期、不合理造價、不合理合同、不合理方案四大問題,怎么能不出事呢?”而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,公共場所46%以上的電梯都存在“帶病上崗”、“帶傷工作”的現象。
顯然,要想構筑好電梯“安全防護大堤”,首先,要在維護保養方面做到位,嚴格執行國家既有的公共政策;與此同時,要打破“內外有別”的政策,企業要按照國際標準,來生產電梯,讓所有公共場合,都安裝上安全可靠的重載型扶梯;第三,要讓公共建設的速度降下來,切實保障質量,使每項民生工程都成為“放心工程” 和“健康工程”。最后,要盡快打上電梯強制性報廢制度“補丁”,不妨讓中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定期進行電梯安全評估,決不讓“帶病電梯”超期服役,更不能讓 “翻新電梯”重新上崗。
此外,還要加大宣傳力度,讓市民養成良好的乘坐電梯習慣。在香港,進入電梯的第一個人就主動地充當了“電梯駕駛員”,一直按住開門按鈕,耐心等待乘客的進入。而在內地,現實生活中可能是盡快按住關門按鈕關門,“讓自己快點先走”,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。